不辞
词语解释:
不辞bùcí
(1) 乐意(好工具.)去干,不辞让或不推辞
例不辞劳苦英be willing to引证解释:⒈ 不辞让;不推辞。
引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不辞而应,不虑而对,徧为説万物,説而不休,多而无已。”
成玄英疏:“不辞谢而应机,不思虑而对答。”
汉司马相如《喻巴蜀檄》:“是以贤人君子,肝脑涂中原,膏液润野草,而不辞也。”
魏巍《东方》第五部第八章:“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,今天打中三个,明天击倒五个,他的记录表一直象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。”
⒉ 谓不向人告别。
引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人不言兮出不辞,乘回风兮载云旗。”
王逸注:“言神往来奄忽,入不言语,出不诀辞。”
老舍《骆驼祥子》十五:“他不想跟她去商议,他得走;想好了主意,给她个不辞而别。”
⒊ 文词不顺,不成文。
引《公羊传·襄公五年》:“吴何以称人? 吴鄫人云则不辞。”
陈立义疏:“方欲抑鄫在吴下,若吴仍常例称国,则必书‘ 吴鄫人’,是辞不顺也。”
清俞樾《古书疑义举例·两字义同而衍例》:“《周易·履》六三象传‘不足以与行也。’按‘以’字衍文……学者不知‘与’字之即‘以’字,后更加‘以’字於‘与’字之上,转为不辞矣。”
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附录《追论及补遗》二:“故由语法而言以‘子明保’释为‘掌邦治’实甚不辞,而罗君所据《多方》、《洛诰》二语亦同不足据。”
国语词典:不推却、不躲避。
网络解释:不辞不辞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乐意去干,不辞让或不推辞。辞谢
词语解释:
辞谢cíxiè
(1) 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
例辞谢红包.英politely decline引证解释:⒈ 推辞谢绝。
引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齐襄王闻雎辩口,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, 雎辞谢不敢受。”
宋曾巩《洪州东门记》:“元侯以余为有旧於是州,来请曰:愿有识。余辞谢不能,而其请不懈。”
《平山冷燕》第二回:“独设一席於西南殿角,赐山黛坐饮, 山显仁与山黛再三辞谢。”
丁玲《梦珂》二:“梦珂邀她同去看电影,她始终却说为了丽丽的保姆不在家而辞谢了。”
⒉ 道歉;谢罪。
引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恐其破璧,乃辞谢固请,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”
晋袁宏《后汉纪·献帝纪二》:“帝深切责让,让辞谢,仅而得免。”
⒊ 谢恩;道谢。
引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:“上谓买臣曰:‘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今子何如?’ 买臣顿首辞谢。”
唐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王知古》:“母曰:‘夫人传语:主与小子,皆不在家,於礼无延客之道。然僻居於山藪,接軫豺狼所嘷,若固相拒,是见溺不救也。请舍外厅,翌日可去。’ 知古辞谢。”
⒋ 辞别,告退。 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嚣将行, 方望以为更始未可知,固止之, 嚣不听。
引望以书辞谢而去。”
宋何薳《春渚纪闻·王乐仙得道》:“李微笑曰:‘ 王师乃尔管人閒事耶!此非相语处,三日黎明,候我於观门也。’ 乐仙辞谢而归。”
《平山冷燕》第二回:“山显仁就要辞谢刘公而去。”
⒌ 引申为辞去(职务)。
引郭沫若《李白与杜甫·杜甫与严武》:“杜甫过了半年的慕僚生活而终于辞谢了,一般的说法是他和年青的僚友们合处不来。”
国语词典:婉拒、推辞。
如:「她辞谢所有邀约,在家陪伴年老的双亲。」
网络解释:辞谢辞谢,是汉语词汇,拼音:cí xiè基本解释为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。反辞
词语解释: 1.犹转告。 2.反复叙说之辞。如《楚辞》中的"乱曰"﹑荀子赋中的"小歌"。 3.谋反的供辞。引证解释:
⒈ 犹转告。 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王孙雒曰:‘子范子将助天为虐,助天为虐不祥。
引雒请反辞於王。’”
韦昭注:“请以辞告越王。”
⒉ 反复叙说之辞。如《楚辞》中的“乱曰”、 荀子赋中的“小歌”。
引《荀子·赋》:“与愚以疑,愿闻反辞。”
杨倞注:“反辞,反覆敍説之辞。犹楚词‘乱曰’。”
⒊ 谋反的供辞。
引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使者来,会丞相下吏, 赵高皆妄为反辞。”
诡辞
词语解释:
诡辞guǐcí
(1) 说假话,敷衍搪塞
例故土造辟而言,诡辞而出。——《谷梁传·文公十年》英to stall sb. off with a lie(2) 颠倒黑白、混淆是非的言论。也作“诡词”
英eccentric speech引证解释:⒈ 亦作“诡词”。
⒉ 不透露谈话的真实内容。
引《穀梁传·文公六年》:“故士造辟而言,诡辞而出。”
范宁注:“诡辞而出,不以实告人。”
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或谓祜慎密太过者, 祜曰:‘是何言歟!夫入则造膝,出则诡辞,君臣不密之诫,吾惟惧其不及。’”
宋刘敞《赵僖质谥议》:“入则直论,出则诡词,是以人无闻焉。”
⒊ 密谈,秘密交谈。
引汉蔡邕《司空临晋侯杨公碑》:“及其所以匡辅本朝,忠言嘉谋,造膝诡辞,当事而行。”
《后汉书·延笃传》:“帝数问政事, 篤诡辞密对。”
⒋ 说假话。
引《后汉书·赵岐传》:“岐诡辞得免,展转还长安。”
清计六奇《明季北略·术士郑仰田》:“魏阉召仰田问数。 仰田蓬头突鬢,踉蹌而往,长揖就坐。阉指‘囚’字以问,羣阉侍列,皆愕眙失色。 仰田徐应曰:‘囚字,国中一人也。’阉大喜。 仰田出谓人曰:‘囚则诚囚也,吾诡词以逃死耳。’”
蒋维乔《辛亥革命闻见》:“盖前数日在电车见面时,口称报馆访事者,乃诡辞以对,而其不去髮辫,亦为祕密工作便利起见,非本意也。”
⒌ 妄下断语。
引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玉英》:“然则説《春秋》者,入则诡辞,随其委曲而后得之。”
《新唐书·徐有功传》:“大理,人命所繫,不可阿旨诡辞,以求苟免。”
明庄元臣《叔苴子》卷六:“昌黎论作史者不有人祸,必有天殃,以褒贬任心,幽魂抱愤者众也。夫使死者无知则已,如其有知,能甘其舞笔诡词哉。”
⒍ 诡异的言论,异端邪说。
引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,大氐詆訾圣人,即为怪迂,析辩诡辞,以挠世事。”
唐孙过庭《书谱》:“诡辞异説,非所详焉。”
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·史书佔毕一·内篇》:“而《山海》诡词,《论衡》邪説,则当疑而弗疑。”
国语词典:说假话,搪塞敷衍。《谷梁传.文公六年》:「故士造辟而言,诡辞而出。」也作「诡词 」。
网络解释:诡辞诡词,汉语词汇。拼音:guǐ cí释义:1、不透露谈话的真实内容。2、密谈,秘密交谈。3、说假话。4、.妄下断语。5、诡异的言论,异端邪说。祝辞
词语解释:向神灵谢过祈福。
祷告鬼神的文辞。
致祝hAo86.贺之词。亦指祝贺词。引证解释:
⒈ 向神灵谢过祈福。
引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和熹邓皇后》:“三年秋,太后体不安,左右忧惶,祷请祝辞,愿得代命。”
⒉ 祷告鬼神的文辞。
引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祝盟》:“若夫《楚辞·招魂》,可谓祝辞之组丽也。”
《金史·礼志四》:“夫祭有祝辞,本告神明。”
⒊ 致祝贺之词。亦指祝贺词。
引唐韩愈《送石处士序》:“先生起拜祝辞曰:‘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。’”
巴金《在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大会上的讲话》:“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要求‘我们的文艺,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,付出更大的努力,取得更丰硕的成果’。”
辞岁
词语解释:旧俗农历除夕﹐亲友间互相拜谒祝福﹐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﹐谓之'辞岁'。引证解释:
⒈ 旧俗农历除夕,亲友间互相拜谒祝福,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,谓之“辞岁”。
引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城东内外》:“﹝除夕夜﹞家长幼毕拜,已,各自拜,曰辞岁。已,藂坐食饮,曰守岁。”
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·十二月·岁暮杂务》:“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,归而盥沐,祀祖祀神接灶。”
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辞岁》:“凡除夕,蟒袍补褂走謁亲友者,谓之辞岁。家人叩謁尊长,亦曰辞岁。新婚者,必至岳家辞岁,否则为不恭。”
巴金《家》十五:“觉新和他的三个叔父都坐轿子出去拜客‘辞岁’。”
国语词典:除夕夜家中晚辈向长辈行礼,互祝平安,称为「辞岁」。
网络解释:辞岁辞岁,中国岁时习俗。农历除夕,亲友间互相拜谒祝福,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,谓之“辞岁”。 除夕系一年最后时刻,迎全神,接灶神,祀祖先,设祭品,拜尊亲,称作“辞岁”。通常,除夕那天穿着盛装走亲访友。即称为:“辞岁”。一家之长去拜见比自己辈分高的人,也说是“辞岁”。新婚的男人一定要去岳父家辞岁,否则就是不礼貌的。修辞
词语解释:
修辞xiūcí
(1) 修饰文辞;作文;亦指(好工具.)文辞或修饰文辞
英figure of speech;rhetoric引证解释:⒈ 作文。
引唐白居易《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》:“勤苦修辞,乙不能也,吹嘘附势,丁亦耻之。”
明王廷相《大复集序》:“稽述往古,式昭远模,摈弃积俗,肇开贤藴,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,称曰李何云。”
清顾炎武《春雨》诗:“平生好修辞,著集逾十卷。”
清俞樾《诸子平议·老子》:“自宋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,莫窥斯秘矣。”
⒉ 指文辞。
引唐殷璠《河岳英灵集·李颀》:“頎诗发调既清,修辞亦綉,杂歌咸善,玄理最长。”
⒊ 修饰文辞。
引鲁迅《书信集·致李桦》:“正如作文的人,因为不能修辞,于是也就不能达意。”
⒋ 见“修辞学”。
国语词典:将意念适切的表达为语文。
网络解释:修辞修辞(figure of speech;rhetoric ),即文辞或修饰文辞。 "修"是修饰的意思,"辞"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,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。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,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,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。辞说
词语解释: 1.言辞。 2.犹意见﹐看法。 3.hAo86.谈话。引证解释:
⒈ 言辞。
引《礼记·礼运》:“祝嘏辞説,藏於宗祝巫史,非礼也,是谓幽国。”
汉王充《论衡·超奇》:“有根株于下,有荣叶于上,有实核于内,有皮壳于外。文墨辞説,士之荣叶、皮壳也。”
晋葛洪《抱朴子·勤求》:“古人质正,贵行贱言,故为政者不尚文辨,修道者不崇辞説。”
⒉ 犹意见,看法。
⒊ 谈话。
引明方孝孺《君子斋记》:“行必联轡,息必比席,食也匕箸之与邻,言也辞説之与参。欢然有会於心,而若有所得。”
⒋ 谓以言辞打动人。
引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敬通雅好辞説,而坎壈盛世,《显志》《自序》,亦蚌病成珠矣。”
⒌ 指说服、打动人的口才。
引清龙启瑞《送吕介存南游序》:“周道衰,学校废,陵夷至於战国,而游士始多,然彼皆逞其辞説,以取一时之功名富贵。”
网络解释:辞说辞说,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有言辞,谈话等意思。卜辞
词语解释:
卜辞bǔcí
(1) 中国商代在甲骨上铭刻的占卜之辞。凡祭祀、征伐、田猎、出入、年成、风雨、疾病等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,间有少数记事文字。亦称“甲骨文”
英oracle inscription shown on tortoiseshells or animal bones of Shan Dynasty引证解释:⒈ 殷人占卜,常将占卜人姓名,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、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,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,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。
引郭沫若《奴隶制时代·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》:“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,故称之为甲骨文。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纪录,故有时也称之为‘卜辞’。”
陈原《社会语言学》11.5:“所根据的材料主要系卜辞,即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。”
国语词典:商代刻在龟甲、兽骨上用来记录占卜事项的文字。参见「甲骨文」条。
网络解释:卜辞卜辞,殷人占卜,常将占卜人姓名,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、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,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,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。辞馆
词语解释: 1.指北宋朝廷设立的昭文馆﹑hAo86.史馆﹑集贤院。三馆职掌图籍之编校及国史的编修﹐任职人员一般从文学之士中考选。 2.旧谓塾师辞职。引证解释:
⒈ 指北宋朝廷设立的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。三馆职掌图籍之编校及国史的编修,任职人员一般从文学之士中考选。
引宋曾巩《吕升卿馆阁校勘通判郓州制》:“尔蚤以艺文列於辞馆。”
⒉ 旧谓塾师辞职。
引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八回:“只是他那裡肯受教,还在那裡顶撞先生。先生道:‘反了!反了!要辞馆了。’”
国语词典:辞去私塾中的教职。
网络解释:辞馆辞馆是汉语词汇,读音是cíguǎn,意思是旧谓塾师辞职。辞令
词语解释:
辞令cílìng
(1) 社交、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;口才
例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例为人忠厚,不(好工具.)善辞令英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引证解释:⒈ 应对的言辞。
引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,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、班位、贵贱、能否,而又善为辞令。”
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既已言, 曹沫投其匕首,下坛,北面就羣臣之位,颜色不变,辞令如故。”
《隋书·经籍志三》:“从横者,所以明辩説,善辞令,以通上下之志者也。”
明方孝孺《与郑叔度书》之一:“僕尝谓辞令趋走,非所以报朋友,故受人之惠,未尝以语言谢之;惟存之心,继之以不忘,有所成立,则报之未艾也。”
胡也频《到莫斯科去》四:“于是这一个善于辞令的政治家,便充分的表现了他的才能,神色飞扬地说了许多交际话。”
⒉ 泛指言辞,文辞。
引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九代之文,富矣盛矣;其辞令华采,可略而详也。”
清郑燮《与丹翁书》:“此等辞令,固非庸手所能,亦非狠手所办,真是解连环妙手。”
国语词典:应对的言语。《礼记.冠义》:「服备而后容体正,颜色齐,辞令顺。」《史记.卷八四.屈原贾生传》:「博闻彊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」也作「词令」。
网络解释:辞令辞令,是汉语词汇,出自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,解释为社交、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。辞辩
词语解释: 1.能言善辩。 2.巧妙的言辞。 3.言谈﹐谈吐。引证解释:
⒈ 能言善辩。
引《韩非子·亡徵》:“辞辩而不法,心智而无术,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,可亡也。”
《宋书·颜延之传》:“上使问续之三义, 续之雅仗辞辩, 延之每折以简要。”
《金史·白华传》:“汝辞辩,特以合喜、蒲阿皆武夫,一语不相入,便为齟齬,害事非细,今以汝调停之,或有乖忤,罪及汝矣。”
⒉ 巧妙的言辞。
引南朝齐王融《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》:“无待干戈,聊用辞辩,片言而求三辅,一説而定五州。”
⒊ 言谈,谈吐。
引《史记·五宗世家》:“季年好音,不喜辞辩。为人吃。”
《南史·张畅传》:“孝伯辞辩亦北土之美, 畅随宜应答,吐属风流,音韵详雅,风仪华润, 孝伯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。”
网络解释:辞辩辞辩,cí biàn,能言善辩的意思,还有巧妙的言辞的意思。遁辞
词语解释:
遁辞dùncí
(1) 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、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,用来搪塞的话
例遁辞知其所穷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》英quibble;subterfuge(2) 也作“遁词”
例遁词巧辩引证解释:⒈ 亦作“遁词”。亦作“遯辞”。亦作“遯词”。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,用来支吾搪塞的话。
引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邪辞知其所离,遁辞知其所穷。”
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戴良》:“州郡迫之,乃遯辞诣府,悉将妻子,既行在道,因逃入江夏山中。”
宋张载《语录钞》:“遁辞者无情,只是他自信,元无所执守。”
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续录六》:“但不知讲学家见之,又作何遁词耳。”
田北湖《与某生论韩文书》:“是以为文,匆遽张皇,盈篇累牘,迄乎终篇,则曰:‘人其人,火其书,庐其居。’其所武断,莫非遯词。”
巴金《秋》二二:“周伯清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,他再找不到遁辞了。”
艾青《火把》诗之十六:“现代的恋爱,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。”
国语词典:理屈辞穷时,为逃避他人诘问,于是偏离主题,闪烁其辞。《孟子.公孙丑上》:「邪辞知其所离,遁辞知其所穷。」也作「遁词」。
网络解释:遁辞遁辞,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、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,用来搪塞的话。辞赋
词语解释:
辞赋cífù
(1) 古代一种文体,起源于战国时代。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,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
英a literary form,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position,often rhymed引证解释:⒈ 文体名。 战国时楚屈原有《离骚》, 荀卿有《赋篇》,为赋之先河。至汉而赋体大盛,名屈原等所作为《楚辞》。常以辞赋并称。辞赋讲求声调,以抒情为主,注意排比铺陈。其后以行文骈散之异而分为骈赋、文赋。
引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会景帝不好辞赋,是时梁孝王来朝,从游説之士齐人邹阳、淮阴枚乘、吴庄忌夫子之徒, 相如见而説之,因病免,客游梁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名儒辞赋,莫不拟其仪表,所谓金相玉质,百世无匹者也。”
宋宋祁《宋景文公笔记·考古》:“予谓老子《道德篇》,为玄言之祖; 屈宋《离骚》,为辞赋之祖; 司马迁《史记》,为纪传之祖。后人为之,如至方不能加矩,至圆不能过规矣。”
清姚鼐《<古文辞类纂>序目》:“辞赋类者,《风》《雅》之变态也。 楚人最工为之,盖非独屈子而已。”
宋高承《事物纪原·学校贡举·辞赋》:“唐天宝十三载,始试诗赋,盖用梁陈之意云,科举之以辞赋,此其初也。”
国语词典:文体名。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,故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「辞赋」。以抒情为主,讲求声调之美,并注重排比铺陈。
网络解释:辞赋辞赋,古代一种文体,起源于战国时代。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,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。辞赋盛于汉,故世称汉赋。辞为文体之名,犹之论也,盖语言之别称,惟论则质言之辞,则少文矣。说辞
词语解释:[ shuō cí ] :
辩解的言辞。
引证解释:⒈ 亦作“说词”。 言辞。
引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宰我、子贡,善为説辞。”
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义清方档案·武昌起义后清方动态》:“儘先选用道刘承恩,善於説词,胆识俱壮,即委令赴鄂宣諭。”
⒉ 辩解或推托的理由。
引清刘瀛《珠江奇遇记》卷二:“叔等每往招琴,鴇必善为説辞,不敢面叔。”
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十一章:“他是个党员,婆姨娃娃也安顿了,更没说辞。”
聂绀弩《梦》:“有一种巧妙的说词, 印度虽然应该独立,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,这时候,同盟国正在跟轴心国打仗。”
⒊ 亦作“说词”。游说的话;劝说的话。
引《列子·杨朱》:“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,欲以説辞乱我之心。”
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“侍案金童下説词,拦腰抱住。”
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回:“某更进説词, 吕布必反丁原,来投主公矣。”
沙汀《困兽记》十:“不知道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,或者丈夫的说辞发生了效验, 孟瑜的态度的确开朗多了。”
国语词典:辩解的言辞。
如:「这些只是她推托的说辞,其实她根本不愿意参加聚会。」
网络解释:说辞说辞,是指推辞或辩解的理由,见清 刘瀛 《珠江奇遇记》卷二:“叔等每往招琴,鸨必善为说辞,不敢面叔 。”嘏辞
词语解释: 1.古代祭祀时,执事人(祝)为受祭者(尸)致福于主人之辞。 2.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。引证解释:
⒈ 古代祭祀时,执事人(祝)为受祭者(尸)致福于主人之辞。
引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“尸执以命祝” 汉郑玄注:“命祝以嘏辞。”
贾公彦疏:“谓命祝使出嘏辞以嘏於主人。”
明徐师曾《文体明辨·嘏辞》:“按嘏者,祝为尸致福於主人之辞,《记》所谓‘嘏以慈告’者是也,辞见《仪礼》。”
⒉ 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。
引清冯桂芬《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辞》:“乙酉七月,先生七十寿,同社及诸弟子所为嘏辞於后,并徵诸文士赋诗纪其事。”
舒群《少年chén女》:“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记忆,所谓‘一元复始’和‘天增岁月人增寿’的‘嘏辞’之类横批和对联。”
网络解释:嘏辞嘏辞是汉语词语,读音为gǔ cí ,意思是古代祭祀时,执事人(祝)为受祭者(尸)致福于主人之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