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典
词语解释: 1.盛美的典礼。 2.美[.好工具]好的典常。语出《书.舜典》:"慎徽五典。"孔传:"徽﹐美也;五典﹐五常之教。" 3.美好的典章。引证解释:
⒈ 盛美的典礼。
引晋潘尼《释奠颂》:“穆穆焉,邕邕焉,真先王之徽典,不刊之美业,允不可替已。”
⒉ 美好的典常。
引语出《书·舜典》:“慎徽五典。”
孔传:“徽,美也;五典,五常之教。”
唐杜甫《朝献太清宫赋》:“惟累圣之徽典,恭淑慎以允缉。”
清徐作肃《侯氏旅谱题词》:“呜呼,徽典!亲族之训著於《书》,《行苇》之诗作於周公。古之圣人,凡以为教化之大者,固人人知也。”
⒊ 美好的典章。
引《宋书·礼志四》:“正名存义,有国之徽典;臣子一例,史传之明文。”
网络解释:徽典徽典huī diǎn1.盛美的典礼。 晋·潘尼 《释奠颂》:“穆穆焉,邕邕焉,真先王之徽典,不刊之美业,允不可替已。”2.美好的典常。语出《书·舜典》:“慎徽五典。” 孔 传:“徽,美也;五典,五常之教。” 唐·杜甫 《朝献太清宫赋》:“惟累圣之徽典,恭淑慎以允缉。” 清·徐作肃 《侯氏旅谱题词》:“呜呼,徽典!亲族之训著於《书》,《行苇》之诗作於 周公 。古之圣人,凡以为教化之大者,固人人知也。”3.美好的典章。《宋书·礼志四》:“正名存义,有国之徽典;臣子一例,史传之明文。”徽纆
词语解释:亦作'[.好工具]徽墨'。
绳索。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者。
引申为捆绑;囚禁。
比喻法度或规矩。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徽墨”。
⒉ 绳索。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者。
引《易·坎》:“上六,係用徽纆,寘于丛棘。”
陆德明释文引刘表云:“三股曰徽,两股曰纆,皆索名。”
晋张华《答何劭》诗:“缨緌为徽纆,文宪焉可踰。”
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四引南朝宋傅亮《为刘毅军败自解表》:“圣恩含宥,弛其徽墨。”
《新唐书·窦建德传》:“琮率郡属素服面缚军门, 建德亲释徽纆。”
王闿运《哀江南赋》:“寻干戈而自戮,繫徽纆而待诛。”
⒊ 引申为捆绑;囚禁。
引《后汉书·西羌传论》:“壮悍则委身於兵场,女妇则徽纆而为虏。”
《魏书·高祖纪上》:“詔曰:‘隆寒雪降,诸在徽纆及转输在都或有冻馁,朕用愍焉。’”
⒋ 比喻法度或规矩。
引晋陆机《挽歌辞》之二:“五常侵轨仪,夕气牵徽墨。”
明刘基《郁离子·公孙无人》:“则王之所重轻,人知之矣,而又欲绳之以王之徽纆,范之以王之榘度。”
清王夫之《薑斋诗话》卷二:“大义微言,皆所不遑研究,此正束缚天下文人学者一徽纆而已。”
国语词典:捆绑犯人的绳索。
网络解释:徽纆古代狱具。是指缚绑俘虏或罪犯的绳索。狱具在古代分为系缚与桎梏二类。系缚,即用绳索为之。徽纆,即系缚的一种。魏张揖《广雅》:“徽,索也”。宋陈彭年等重修宋本《玉篇》:“徽,太索也”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纆,索也”。《周易集解》引虞翻云:“徽纆,黑索也。”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引刘表云:“三股曰徽,两役曰纆,皆索名。以系缚其罪人矣”。《易·坎》:“系用徽纆,寘于丛棘。”即将人用绳索捆绑起来,放在重重荆棘之中,是最早囚禁罪人所用的狱具。此后,以绳索(徽纆)捆绑未决、已决犯,束缚其自由,防御其逃逸,已成为常制。金徽
词语解释:琴上系弦之绳。
指用金属镶制的琴面音位标识。
借指琴。引证解释:
⒈ 琴上系弦之绳。
引南朝梁元帝《秋夜》诗:“金徽调玉軫,兹夕抚离鸿。”
⒉ 指用金属镶制的琴面音位标识。
引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卷下:“蜀中雷氏斵琴,常自品第,第一者以玉徽,次者以瑟瑟徽,又次者以金徽,又次者螺蚌之徽。”
⒊ 借指琴。
引唐黄滔《塞上》诗:“金徽互呜咽,玉笛自凄清。”
明汤式《一枝花·素兰》曲:“纬天经地鲁仲尼,也将他演入金徽。”
清钮琇《觚賸续编·越巢近体》:“几时卧空谷,终日抱金徽。”
网络解释:金徽金徽酒历史悠久,据地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,早在西汉时期,这里就开始酿酒。南宋绍兴4年(公元1134年),名将吴玠在仙人关抗金大捷后,众将士用金兵头盔盛徽酒畅饮,从此“金徽酒”名声远扬。1951年,康庆坊、永盛源等多个金徽酒老作坊联合,成立了金徽酒业公司。音徽
词语解释: 1.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。亦指琴或乐曲。 2.美音;hAo86.德音。 3.指音容。 4.犹音讯;书信。引证解释:
⒈ 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。亦指琴或乐曲。
引南朝宋谢灵运《君子有所思行》:“长夜恣酣饮,穷年弄音徽。”
南朝梁刘孝标《重答刘秣陵诏书》:“余悲其音徽未沫,而其人已亡。”
⒉ 美音;德音。
引《文选·王俭<褚渊碑文>》:“风仪与秋月齐明,音徽与春云等润。”
李善注:“音徽,即徽音也。”
张铣注:“徽,美也。”
⒊ 指音容。
引唐刘禹锡《彭阳唱和集引》:“今年公在并州,予守吴门,相去迥远,而音徽如近。”
⒋ 犹音讯;书信。
引《文选·陆机<拟庭中有奇树>诗》:“欢友兰时往,迢迢匿音徽。”
李周翰注:“音徽,言文章、书信。”
前蜀魏承班《谒金门》词:“雁去音徽断絶,有恨欲凭谁説。”
明汤显祖《紫箫记·出山》:“十年来, 河陇路断, 松潘围逼,至今三君音徽断絶。”
国语词典:美音、德音。
网络解释:音徽音徽,汉语词汇。拼音:yīn huī释义:1、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。2、美音;德音。3、指音容。 4、犹音讯;书信。徽音
词语解释: 1.犹(.好工具)德音。指令闻美誉。 2.佳音,嘉讯。 3.优美的乐声。多指琴声。引证解释:
⒈ 犹德音。指令闻美誉。
引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:“大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。”
郑玄笺:“徽,美也。”
汉蔡邕《太傅胡公夫人灵表》:“至德修於几微,徽音畅于神明。”
南朝齐谢朓《齐敬皇后哀策文》:“爰定厥祥,徽音允穆。”
宋苏轼《永安永昌永熙陵忌辰奏告昭宪等皇后表本》:“顾明发之永怀,仰徽音之如在。”
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一一七:“侯王宗庙求元妃,徽音岂在纤厥趾。”
⒉ 佳音,嘉讯。
引《文选·谢灵运<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>诗》:“儻遇浮丘公,长絶子徽音。”
吕良注:“徽,美也。言我儻遇此仙公,长絶子美音信。”
明王世贞《过维扬有怀子相》诗:“奈何各分离,徽音邈以修。”
⒊ 优美的乐声。多指琴声。
引汉王粲《公宴》诗:“管絃发徽音,曲度清且悲。”
唐柳宗元《李西川荐琴石》诗:“从此他山千古重,殷勤曾是奉徽音。”
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弹丝》:“听縹緲徽音清俏,似求凰声韵好。”
国语词典:好的声名。
网络解释:徽音徽音,是汉语词汇,拼音:huī yīn释义:1、犹德音。指令闻美誉。2、佳音,嘉讯。3、优美的乐声。多指琴声。出自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等琴徽
词语解释: 1.琴上系弦之绳。 2.指琴弦音位的标志。即古琴面板左方的一排圆星点,用贝壳﹑磁或金属镶制而成。引证解释:
⒈ 琴上系弦之绳。
引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“今夫弦者,高张急徽” 唐颜师古注:“徽,琴徽也。”
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履部》:“《扬雄传》:‘高张急徽’。注,琴徽也。按:琴軫繫弦之绳,谓之徽。”
南朝陈后主《三妇艳》诗:“小妇新粧冶,拂匣动琴徽。”
唐张祜《乐静》诗:“发匣琴徽静,开缾酒味真。”
⒉ 指琴弦音位的标志。即古琴面板左方的一排圆星点,用贝壳、磁或金属镶制而成。
引宋梅尧臣《送良玉上人还昆山》诗:“水烟晦琴徽,山月上巖屋。”
明李东阳《生日自述并答雅怀》诗:“家藏笔法犹存谱,手按琴徽错记絃。”
网络解释:琴徽琴弦音位标志。在琴面镶嵌有13个圆形标志,以金、玉或贝等制成。从琴头开始,依次为第一徽、第二徽……直至琴尾第十三徽。徽章
词语解释:
徽章huīzhāng
(1) 戴在身上表示身分、职业的标志
例徽章收藏家英badge;emblem;insignia引证解释:⒈ 旗章。古时军中将卒所佩用以识别部曲的标志。参见“徽识”。参阅《墨子·旗帜》、《尉缭子·兵教》。
引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章子为变其徽章,以杂秦军。”
诸祖耿集注:“高诱曰:‘徽,帜名也……通白(帛)曰章幅(幅,一作帜),变易之,使与秦旗章同,欲以袭秦。’ 金正煒曰:‘ 鲍氏引《説文》:徽(幑),帜也。以絳帛著於背,章其别也。’”
⒉ 指用以表示尊崇的旗幡。
引晋陆云《登遐颂》:“则是神物,错综徽章。”
《文选·谢庄<宋孝武宣贵妃诔>》:“崇徽章而出寰甸,照殊策而去城闉。”
李善注:“郑玄《礼记》注曰:‘徽,旌旗也。’又曰:‘旌,葬乘车所建也。’ 毛萇《诗》传曰:‘章,旒也。’”
唐钱起《贞懿皇后挽词》:“淑丽诗传美,徽章礼饰哀。”
⒊ 指褒崇封赠的策命。
引北周王褒《周太保尉迟纲墓碑》:“司勋载其弘烈,典册备其徽章。”
唐陆贽《册淑妃王氏为皇后文》:“称是徽章,聿归全德。”
宋王禹偁《拟封淮海国王可汉南国王册文》:“考师锡以有谓,降徽章而弗私。”
宋王安石《贺杭州蒋密学启》:“近者伏审拜命徽章,陛荣北省,伏惟庆慰。”
⒋ 标志衙署的旗号。
引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·隋苏慈墓志》:“开幕府而署贤,垂徽章而发号。”
唐元稹《代曲江老人》诗:“徽章悬象魏,貔虎画騏驎。”
⒌ 犹证章。佩戴身上用以旌别的标志。
引徐珂《清稗类钞·服饰·徽章》:“今谓凡可旌别之记号者,曰徽章。常用者以金银铜为之,暂用者以绸缎綾为之。”
叶圣陶《潘先生在难中》二:“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,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;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,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。”
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一:“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,象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。”
⒍ 美好的诗篇。
引南朝梁萧统《芙蓉赋》:“初荣夏芬,晚花秋曜。兴《泽陂》之徽章,结《江南》之流调。”
国语词典:佩戴在身上用以识别的标志,大多以金属制成。
如:「童军徽章」、「纪念徽章 」。
词语翻译英语badge, emblem, insignia, crest, logo, coat of arms德语Emblem, Abzeichen, Symbol (S), Wappen (S), Zeichen (S)法语blason网络解释:徽章 (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、职业的标志)徽章,简言之,就是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、职业、荣誉的标志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,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。而徽章真正有文字记载,则起源于我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记载:“秦假道韩魏以攻齐。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……章子变其徽章,以杂秦军。”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例。但此处所指的徽章,与现在意义上的徽章,是有本质的区别的。它实际指的是旗帜。高诱注:"徽,炽名也……变易之,使与秦旗章同。"。徽章 (汉语词组)徽章huī zhāngㄏㄨㄟ ㄓㄤ◎徽章huīzhāng[badge;emblem;insignia]戴在身上表示身分、职业的标志徽章收藏家徽章huī zhāngㄏㄨㄟ ㄓㄤ佩戴在身上用以识别的标志,大多以金属制成。如:「童军徽章」、「纪念徽章 」。徽剧
词语解释:
徽剧huījù
(1)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流行于该省和江苏、浙江、江西等地区。旧称“徽调”
英Anhui Opera引证解释:⒈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。原称“徽腔”、“徽调”或“二黄调”。曾流行于该省和江苏、浙江、江西等地区。 明末清初,“徽州”、“青阳”、“四平”等声腔受昆曲影响,形成了昆弋腔。后又和北方南来的西秦腔相互影响,形成以吹腔、高拨子和二黄为主要腔调的“徽戏”。它的剧目很多,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。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, 清代中叶流传很广,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。 乾隆、嘉庆年间,“三庆”、“四喜”、“春台”、“和春”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,吸收了京腔、秦腔和汉调的一些曲调和表演技巧,逐渐演变为京剧,而安徽当地的徽调反趋衰落。解放后,经积极抢救,才得到了新的发展,定名为“徽剧”。
国语词典:一种流行于安徽、江苏等省的地方戏曲。相传系徽州腔和青阳腔于明末清初与乱弹、吹腔交流融合而成,其中亦受昆腔的影响。主要腔调为吹腔、高拔子和二黄。清初流传很广,对南方许多剧种皆有深远的影响。
网络解释:徽剧徽剧,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徽剧原名“徽调”、“二黄调”,渊源于明代,1949年后定名徽剧。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,保存档案有753个。其内容从列国纷争、宫迁大事、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。徽剧的音乐、唱腔优美、完整。主要分青阳腔、四平腔、徽昆、吹腔、拨子、二黄、西皮、花腔小调共九类。而以吹腔、拨子、皮簧为主要声腔。吹腔轻柔委婉,拨子高亢激昂,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,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,技艺精湛。文戏以载歌载舞、委婉细腻其特点,武戏以粗犷、炽热、功夫精深、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。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、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。舞台画面多采多姿,具有雕塑造型美。2006年5月20日,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风徽
词语解释: 1.(.好工具)风范,美德。 2.谓以风范影响和传播。 3.指文章的完美风格。引证解释:
⒈ 风范,美德。
引南朝宋谢瞻《于安城答灵运》诗:“绸繆结风徽,烟煴吐芳讯。”
明宋濂《径山悦堂禅师四会语序》:“仰前哲之风徽,作后武之距度,究其遗辙,足证新功。”
郭沫若《新华颂·西伯利亚车中》:“壮怀激烈望南天, 黎利风徽似昔年。”
⒉ 谓以风范影响和传播。
引《魏书·李崇传》:“养黄髮以询格言,育青襟而敷典式,用能享国长久,风徽万祀者也。”
⒊ 指文章的完美风格。
引《旧唐书·文苑传序》:“近代唯沉隐侯斟酌《二南》,剖陈三变,攄云渊之抑鬱,振潘陆之风徽。”
网络解释:风徽风徽,fēng huī, ㄈㄥ ㄏㄨㄟ ,典故《于安城答灵运》。徽号
词语解释:
徽号huīhào
(1) 美称
例这等一位活菩萨,岂可没个徽号?——明·罗懋登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英title of honour引证解释:⒈ 旗帜的名号。指旗的式样、图案、颜色。旧时作为新兴朝代或某一帝王新政的标志之一。
引《礼记·大传》:“立权度量,考文章,改正朔,易服色,殊徽号,异器械,别衣服,此其所与民变革者也。”
郑玄注:“徽号,旌旗之名也。”
孔颖达疏:“徽号,旌旗也, 周大赤, 殷大白, 夏大麾,各有别也。”
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堂隆传》:“隆又以为改正朔,易服色、殊徽号,异器械,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,变民耳目,故三春称王,明三统也。”
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“辨号名” 清孙诒让正义:“‘司常,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属以待国事。’注云:‘属谓徽识也。 《大传》谓之徽号。’徽识、徽号、号名,义并同, 贾疏云:‘即《司常》注:三者旌旗之细者也。’”
⒉ 引申指国号。
引宋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一》:“张柬之等既迁则天于上阳宫,中宗犹以皇太子监国,告武氏之庙。时,累日阴翳,侍御史崔浑奏曰:‘方今国命初復,当正徽号称唐,顺万姓之心,奈何告武氏庙?庙宜毁之,復唐鸿业,天下幸甚!’”
⒊ 泛指标志,记号。
引秦牧《古战场春晓》:“战船和枪炮就是他们的徽号。”
⒋ 褒扬赞美的称号。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。每逢庆典,可以屡次加上,每次通常加两个字,尽是歌功颂德之词。。见《清史稿·后妃传》。
引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尊号》:“秦汉以来,天子但称皇帝,无别徽号, 则天垂拱四年,得瑞石於洛水,文曰:‘圣母临人,永昌帝业。’号其石为宝图,于是羣臣上尊号,请称‘圣母神皇后’。”
宋沉括《梦溪笔谈·故事二》:“熙寧中,因上皇帝尊号,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,上终不允,曰:‘徽号正如卿等功臣,何补名实!’”
宋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一:“﹝上﹞因又降詔,归美神考哲宗,用告成功。上亲加上两朝徽号,令庙焉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回:“再看那署的款,却都是连篇累牘,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。”
又如, 清叶赫那拉氏的徽号是:“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”
⒌ 褒扬赞美的称号。指帝王封授的爵号。按, 汉元帝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姬延年为周承休侯。
引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汝水》:“汝水又东为周公渡,藉‘承休’之徽号,而有‘周公’之嘉称也。”
⒍ 褒扬赞美的称号。泛指美称。
引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·乃粒》:“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,然味其徽号,两言至今存矣。”
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我还不能“带住”》:“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,正义君子的徽号,温良敦厚的假脸,流言公论的武器,吞吐曲折的文字,行私利己,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。”
⒎ 犹绰号。
引明吴炳《西园记·闻讣》:“日日街头寻人闹,满城与我加徽号。”
老舍《赵子曰》第十一:“所以由身体看,由精神上看,‘大智若愚’的这个徽号是名实相符的。”
国语词典:古代作为标志用的旌旗。
徽识
词语解释: 1.古.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﹐形似小旌旗。 2.泛指标志。引证解释:
⒈ 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,形似小旌旗。 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“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属以待国事” 汉郑玄注:“属谓徽识也。
引《大传》谓之徽号。今城门僕射所被及亭长著絳衣,皆其旧象。”
贾公彦疏:“‘属谓徽识也’者,谓在朝在军所用小旌,故以属言之。”
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“扬徽者” 唐孔颖达疏:“徽识,制如旌旗,书其所任之官与姓名於上,被之於背,以备其死,知是谁之尸也。”
⒉ 泛指标志。
引苏曼殊《遯迹记》:“恶兽女体,头上插花,以为徽识。”
郭沫若《十年建国增徽识·北京站》诗:“十年建国增徽识,七月工程树典型。”
网络解释:徽识徽识的释义是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/泛指标志,出自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