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子析骸
词语解释:谓易子而食,析(好工具.)骸而爨。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。引证解释:
⒈ 谓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。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。参见“易子而食”。
引汉应劭《风俗通·皇霸·五伯》:“易子析骸,厥祸亦巨。”
唐赵元一《奉天录》卷二:“如或固守穷城,不识天命,必使覆巢破卵,易子析骸。”
国语词典:相互交换孩子吃,劈开尸骨当柴烧。语本《左传.宣公十五年》:「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」后用以形容天灾人祸时,绝粮断炊的惨况。唐.赵元《奉天录.卷三》:「围经五月,粮储罄竭,贼围不解,丕先出私家牛马,用充军食,莫不感激焉,干牛苇弓,并充军食,易子析骸,亦已甚矣。」也作「析骸易子」。
成语解释谓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。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。
汉·应劭《风俗通·皇霸·五伯》:“易子析骸,厥祸亦巨。”
如或固守穷城,不识天命,必使覆巢破卵,易子析骸。唐·赵元一《奉天录》卷二
析骸易子
易子析骸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查看更多
网络解释:易子析骸指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。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。土木形骸
词语解释:
形体像土木一样自然。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。
引证解释:⒈ 形体象土木一样自然。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。
引《晋书·嵇康传》:“康早孤,有奇才,远迈不群。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,人以为龙章凤姿,天质自然。”
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刘伶身长六尺,貌甚丑悴,而悠悠忽忽,土木形骸。”
宋陆游《老鳏》诗:“水际山前有老鰥,终年无事亦非闲。渊源师友简编上,土木形骸鱼鸟间。”
清周亮工《书影》卷四:“萧伯玉曰:‘世家子家,须以数百卷书浸贯於胸中,虽悠悠忽忽,土木形骸,而远神自出。’”
国语词典:原指泥塑木雕等缺乏灵性的人物。语本《史记.卷七五.孟尝君传》:「今旦代从外来,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。」形容人不加修饰的面貌。南朝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容止》:「刘伶身长六尺,貌甚丑悴,而悠悠忽忽,土木形骸。」《晋书.卷四九.嵇康传》:「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,人以为龙凤之姿,天质自然。」
词语翻译英语earth and wood framework (idiom); plain and undecorated body成语解释形骸:指人的形体。形体象土木一样。比喻人的本来面目,不加修饰。
《晋书 嵇康传》:“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。”
处俊姿约素,土木形骸,然临事敢言。(《新唐书 郝处俊传》)
本来面目
土木形骸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比喻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。
查看更多
网络解释:土木形骸形骸:指人的形体。形体象土木一样。比喻人的本来面目,不加修饰。也用来形容呆头呆脑、没有情趣的人。放浪形骸
词语解释: 行为放纵,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。引证解释:
⒈ 指言行放纵,不拘形迹。
引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或因寄所託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
《旧唐书·姚崇传》:“优游园沼,放浪形骸,人生一代,斯亦足矣。”
茅盾《如是我见我闻·“战时景气”的宠儿--宝鸡》:“酒酣耳热的时候,你尽管放浪形骸。”
国语词典:纵情放任,没有约束。
词语翻译英语to abandon all restraint (idiom)法语(expr. idiom.) abandonner toute retenue成语解释放浪:放纵;不受拘束;形骸:人的形体、形迹。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;旷达豪爽。
《晋书 王羲之传》:“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
惟有与宝在一起,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,放浪形骸,领略“人贵适意”的真趣。(高阳《玉座珠帘》上册)
放荡不羁、倜傥不羁、落魄不羁、落拓不羁
循规蹈矩、规行矩步、修心养性
放浪形骸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很放荡。
查看更多
网络解释:放浪形骸 (词语释义)放浪形骸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fàng làng xíng hái。放浪:放荡;形骸:人的形体。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。出自晋·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乞骸骨
词语解释:
乞骸骨qǐháigǔ
(1)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: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。简作“乞骸”
例上书乞骸骨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英pretext for retire from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office引证解释:⒈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,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。
引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二十》:“臣愚不能復治东阿,愿乞骸骨,避贤者之路。”
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充国乞骸骨,赐安车駟马,黄金六十斤,罢就第。”
《明史·钱习礼传》:“復上章乞骸骨,乃得归。”
亦省作“乞骸”。 汉荀悦《汉纪·哀帝纪下》:“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,乞骸。”
唐权德舆《送崔谕德致政东归》诗:“乞骸归故山,累疏明深衷。”
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王司马》:“后司马乞骸归,塞上復警。”
国语词典:旧称大臣辞职,言使骸骨得归葬乡土。
成语解释乞:求,讨。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充国乞骸骨,赐安车驷马。”
梁实秋《退休》:“乞骸骨居然造成这样的轰动,可见这不是常见的事。”
请骸骨
乞骸骨作谓语;指告老还乡。
查看更多
网络解释:乞骸骨乞骸骨:自请退职,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,回老家安度晚年。如: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充国乞骸骨,赐安车驷马。—— 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耽病之,屡移疾乞骸骨。 ——《新唐书·列传第十九》析骸易子
词语解释: 1.拆尸骨为炊,交换孩子而食。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。引证解释:
⒈ 拆尸骨为炊,交换孩子而食。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。参见“析骸以爨”。
引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昔宋执楚使,遂有析骸易子之祸。”
晋葛洪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或流血漂櫓,积尸筑京;或坑降万计,析骸易子。”
《胭脂血弹词》第八回:“援救无人,困守孤城血泪喷。析骸易子民无怨,一志同仁。”
国语词典:形容天灾人祸时,绝粮断炊的惨况。参见「易子析骸」条。
成语解释拆尸骨为炊,交换孩子而食。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。参见“析骸以爨”。
《后汉书 来歙传》:“昔宋执楚使,遂有析骸易子之祸。”
援救无人,困宁孤城血泪喷。析骸易子民无怨,一志同仁。《胭脂血弹词》第八回
析骸以爨
析骸易子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。
查看更多
网络解释:析骸易子析骸易子,成语,拼音是xī hái yì zǐ,拆尸骨为炊,交换孩子而食。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。参见“析骸以爨”。析骸以爨
词语解释:分解人的骨骸来烧火作饭。指被围日久,粮尽柴绝的困境。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。引证解释:
⒈ 后以“析骸以爨”极言被围日久、粮尽柴绝的困境。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。
引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载:楚围宋五月不解, 宋城中急,无食。使华元夜入楚师,登子反之床,起之,曰:“寡君使元以病告,曰:‘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虽然,城下之盟,有以国毙,不能从也。去我三十里,唯命是听。’”
《新唐书·李翰传》:“巡握节而死,非亏教也;析骸以爨,非本情也。”
国语词典:分解人的骨骸来烧火作饭。语出《左传.宣公十五年》:「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」后用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因粮尽援绝的悲惨困境。《新唐书.卷二○三.文艺传下.李华传》:「巡握节而死,非亏教也;析骸以爨,非本情也。」也作「析骨而炊」、「析骨以爨」。
成语解释指被围日久,粮尽柴绝的困境。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。
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载曰: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
巡握节而死,非亏教也,析骸以爨,非本情也。《新唐书·李翰传》
析骨而炊、析骸易子
析骸以爨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。
查看更多
网络解释:析骸以爨析骸以爨汉语成语,拼音是xī hái yǐ cuàn,意思是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。